黃帝問於少師曰:人之卒然憂恚,而言無音者,何道之塞?何氣出行,使音不彰?願聞其方。 少師答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聲音之戶也。口唇者,聲音之扇也。舌者,聲音之機也。懸壅垂者,聲音之關者。頏顙者,分氣之所洩也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是故厭小而疾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;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氣出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,至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 黃帝曰:刺之奈何? 岐伯曰:足之少陰,上係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。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 。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天突,其厭乃發也。
: S9 y. V4 t, e% b z- i
4 Z( m/ Z! p( `" p% B9 d
黃帝問少師說;人有突然因憂愁恨怒而發不出聲音來的,是哪條通道被阻塞,什麼氣不能暢行,致使音聲不能響亮?我想听聽其中道理。 少師回答說:咽喉是水穀進入胃中的通道,喉嚨是氣出入的路徑,會厭好比是聲音的門戶,口唇好比是聲音的門扉,舌頭好比是聲音控制器的機關,懸雍好比是聲音通路上的關隘,頏顙的作用是氣由此被分開從而分別出於口和鼻的,橫骨是為神氣所支配而負責調動舌頭的。所以,有人鼻孔中鼻涕流淌不止,那是由於頏顙不閉、分氣失職所致。如果會厭小而薄,則呼氣快,開閉便利,出氣容易;如會厭大而厚,則開閉困難,氣出遲緩,所以有口吃現象。至於人突然之間發不出聲音,那是因為寒氣侵襲、留著於會厭,使會厭不能打開,或者雖能打開,但開得不到位;會厭開閉達不到一定程度,所以發不出聲音。 黃帝問:失音症應如何刺治? 岐伯說:足少陰經上係於舌根,網絡於橫骨,終止於會厭。針治失音,應在足少陰和任脈兩經,分別瀉其血脈,寒邪濁氣就會排除。行於會厭的經脈,向上絡於任脈,再取用任脈的天突穴,會厭就可以打開而發出聲音了。 8 @$ o) w* @3 H, \
|